周航:“三十年的手艺,那得好好尝一尝了。”
其实他走遍祖国山水,吃过的好东西不计其数,只要往舌尖上一放,就能尝出东西好不好。”
豆腐花放进嘴里,周航马上眼前一亮,来不及说话,赶紧竖起大拇指。
“不错!不错,!不愧是正宗的裴氏豆花,据说裴氏豆花从清朝起就十分有名气了,果然不错。对了,您贵姓刘是吧?您姓刘,怎么正宗裴氏豆花的招牌在您手里呢?”
裴氏豆花的传人也应该是裴氏子孙才对。
刘顺:“我师父传给我的,他老人家能看的起我,是我的荣幸。”
那意思不是不传裴氏子孙,是因为他们无能。
这种情况只有子孙无能,才会传给旁人。
周航点点头,然后把那一碗豆花吃完了。
刘顺家的豆花没过两天上了电视,知名度一下子上来了,正宗裴氏豆花成了热议话题。
年代久远,人们已经不去管裴氏豆花出自哪里了,只会议论刘顺的手艺好。
其实这个记者是刘顺的儿子故意从电视台找来的。
正巧电视台要拍一个民风访谈类的节目,刘顺的儿子刘国坤自荐自己的豆花,专门给电视台写了好几封信。
老百姓不知道正宗不正宗,他们就知道上了电视的,就是好东西,那刘家的豆花想不火都难。
但是记者刚从刘家铺子出来,就听见有人议论,“你们想吃正宗豆花就去裴家豆花铺子呀?那儿的豆花才正宗。”
记者:“这不就是裴家豆花铺子吗?你看看招牌。”
众人:“我们不看招牌,这不是裴家豆花铺子,裴家豆花铺子在这条街斜对面,人家才是正宗的呢,招牌叫猫耳豆花。
记者带着周航半信半疑的一路找过来了。
裴彦家的豆花铺子里座无虚席,连一个空位子都没有。
记者:……
这么火爆吗?不能吧、这边正宗裴氏豆花,那边还要厉害,怎么这么多人?
周航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尝一尝猫耳豆花了。
周围吃饭的顾客,看着记者带着摄像师进了铺子,一个个都都不由得多看好几眼。
这年月很少看见记者和摄像师。
人们虽然好奇,但是谁也没有给他们让位置。
越是心急越没有位置,周航越是好奇。
等了好一会儿才有了空位,周航要了一碗豆花,然后又要了店里的酱猪蹄,他看见猪蹄子格外有食欲。
周航这个人游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他这张嘴最挑剔,也最灵敏,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格外分得清,他一进门就被豆花给吸引了,虽然只是一碗平平无奇的豆花,但是那股香味儿拂过他的味蕾,他忍不住就像尝尝啥味道。
闻着香,吃着是不是也能如此香甜?
随行的李记者,也有同感,虽然他们刚刚到过正宗裴氏豆花的铺子,但是总觉得这里更有烟火气,豆花味儿也与众不同。
一共点了三碗豆花,李记者也给随行的摄像也要了一碗。
店里的食客,吃完之后,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时不时地向这边看一眼,就像动物园看猴一样。
这年月记者这个职业太过稀缺,人们几乎没有见过生活中的记者啥样,谁不想多看两眼。
热乎乎的豆花上了桌。
李记者没有动而是静静地看着周航的动作,周航自称吃遍天下美食,他的评价几乎决定了这个菜品的优劣。
这时候有人急匆匆过来告诉裴彦这件新鲜事儿。
“裴老板,你快看看去吧,咱们铺子里来了……三个怪人,有两个怪人端着你的豆花闻个不停,还有一家伙扛着古怪的机器,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平头老百姓不认识这些人很正常。
裴彦早就看见了,假装看不见。
不论谁来他这里吃饭,都是食客,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记者来了又能怎样?
那边周航小心翼翼的吃了一口豆花……
李记者:“怎么样?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吃?”
周航没说话,又紧跟着吃了一口。
“你别说话,你自己尝一尝。”
李记者:……
既然周航都这么说了,李记者只能自己拿起小勺尝了一口。
浓郁的香气在舌尖上化开,所有的味蕾都冒起了泡泡,让人欲罢不能。
明明刚刚吃过饭了,但还是觉得自己能吃上一大碗,还能再吃上一大碗。
李记者和周航两个人大快朵颐,只是苦了摄像之在一旁看着。
摄像心想,有这么好吃吗?不能吧?他们走遍大江南北吃的好东西不少啊了,为了一碗豆腐花,就能这么不体面?
只是摄像师的肚子也不争气的出卖了他。
这年月人们生活水平差,很少有人有肚腩,但是这个摄像师的肚子鼓鼓的,一看就是藏了不少油水。
一个吃惯了油水的人,自然不会对什么东西眼馋,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了。
周航吃了几口豆花,有把眸光落到眼前的卤肉上。
在他眼里卤肉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甚至觉得卤肉有点上不了台面,但是当他加了一块酱猪蹄放进嘴里,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兴奋起来,连连的竖起大拇指。
“这个味儿绝了!”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竖着大拇指。
李记者:“真有那么好?别动不动就绝了!”
他也加了一块,频频点头,香糯绵软有嚼劲,猪蹄筋儿似是在味蕾上跳跃,格外弹牙。
这酱猪蹄儿咋能这么好吃?
李记者直接下手拿着啃,一点优雅劲儿都没有了。
还是这样更过瘾。
可把摄像大哥馋坏了。
以前都是拍摄完了之后,他才能吃,但是今天不一样,摄像大哥馋的直咽唾沫。
李记者和周航两个人吃了四斤斤猪蹄,六碗豆花,连摄像大哥的那一碗豆花,也被他吃了。
摄像大哥:……
这什么人呀?居然这么不场面?连他的都吃了。
吃完之后周航赶紧到后厨来找老板。
“你们这里的老板是谁?”
周航把裴彦当成小伙计了。
裴彦今年才十四,个头不高,又黑又瘦,怎么看都像是跑堂小伙计。
裴彦:“你找我?”
周航:……
“你是老板?”
好半天周航才找回自己的声音,他有点不敢置信。
裴彦:“我是!您有事儿吗?”
周航:……
他闯荡大江南北,还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孩子能当老板的。
“不是……那豆花,是你做的?”
裴彦:“祖传秘方。”
周航:……
真是没有想到这地方能有这样的美食,原来人家还是祖传秘方啊,难怪!
“那豆花简直是太鲜香美味了。”
他尝出来了,裴彦做得豆花跟隔壁街上正宗裴氏豆花是有点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裴彦的豆花更加的香甜,更加细腻。
裴彦:“都说了是祖传秘方了。”
周航兴趣更浓:“那酱猪蹄儿呢?”
那猪蹄子软糯弹牙,香气浓郁实在是爽口。
裴彦:“我自己自创的秘方。”
自创的秘方?
周航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就眼前这个小孩儿就能自己制作配方?
这时候有吃饭的顾客正好听见周航的疑问:“你们不是本地人吧?你们不认识裴老板?他做的豆花那是一绝,被人称作豆花大王。”
周航这才想起来,确实好像听过这样的传闻。
只是亲眼见了之后,他还是被震惊到了。
原来豆花大王是个小孩儿?
李记者马上想给他做一个采访。
裴彦当然不会阻止,这种上镜的机会越多,他的知名度越大,以后的生意也会越来越顺畅。
李记者采访完之后,临走的时候问他,如果有机会跟电视台合作一期节目愿不愿意。
裴彦当然愿意呀。
现在电视已经慢慢地普及开来,有一些新闻频道,以及省电视台,也会慢慢的做一些节目出来。
有人突发奇想,想要探索中华美食,才弄出了这么一档栏目。
这栏目非常捡漏,也就安排一个吃货,然后谈一谈吃完之后的感想。
裴彦正好就被邀请了。
这个世界信息闭塞,电视机是为数不多的媒介,播放率相当高,因为除了这,也没有什么可选的。
裴彦一点都不担心它的流量问题。
果然第三天裴彦的豆花摊子就出现在了新闻中。
没错视新闻中出现了裴彦和他的豆花铺子身影。
这成了当地的产业支柱,成了镇上的风向标产业。
裴彦:……
紧接着电视台邀请裴彦上新闻访谈,展示一下豆花手艺,另外还邀请了刘顺。
要是没有刘顺参加,裴彦就不打算露这个脸面了。
但是电视台邀请了刘顺,那裴彦就不得不凑这个热闹了。
几十年以前,刘顺拿走了家里的秘方,逍遥了这么多年,还糟蹋裴氏祖孙的名声,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儿。
没过几天一辆吉普车停在了裴彦家的豆花铺子门口。
电视台的人专门过来请他。
裴彦也没有拒绝。
他上了车之后,不一会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又把刘顺请上了车。
刘顺跟裴彦互相对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