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逐字讲解这几个语助词的用法、含义,并举了些浅显的例子。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连平日里最坐不住的几个,也屏息凝神,生怕漏掉一个字。
李栓柱更是将先生的话一字一句刻在心里,握着铅笔的手在纸张边缘无意识地划着,仿佛这样就能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时光。
待讲解完毕,老先生并未如往常般布置背诵任务,而是轻轻合上了书册。
他将那本千字文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上,双手轻轻抚过封面,仿佛在抚摸一件极其珍贵的物品。
学堂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呼啸而过的寒风声。
老先生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不舍,更有几分历经世事的沧桑。
他开口道:“孩子们,这……便是我们在蒙学的最后一堂千字文课了。”
“大家都知道我姓周,今日,告诉大家,我单名一个‘砚’字。”
“蒙陛下天恩,朝廷德政,设此官吏蒙学,使我等寒门子弟,亦有缘亲近圣贤书,识文断字,明晓事理。”
“老朽不才,蹉跎半生,年近半百才得以秀才功名,未能更进一步,平日里不过是在市井间替人写写书信、状纸,换些米粮度日,可谓潦倒落魄。”
他坦然说出自己的境况,并无遮掩,目光扫过孩子们身上虽旧却整洁的衣衫语气更加温和:“是朝廷给了老朽这个机会,让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有些用处,将胸中这点微末之学,传授于你们。”
“这两年,看着你们从懵懂孩童,成长为能写会算的少年郎,老朽心中,甚慰。”
他顿了顿,继续道:“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蒙学之期已满,今日之后,学堂便要闭馆,直至来年招收新生。”
“尔等之中,大多人家境贫寒,父母劳作艰辛,能让你们在此读书三年,已是极限。”
“往后之路,或子承父业,或耕作田间,或学习手艺,皆是人生正途,并无贵贱之分。”
“今日,老朽不以经义考校你们,只想借此最后一课,赠诸位几句肺腑之言。学问之道,贵在坚持,亦贵在明理。”
“即便日后无缘再坐于此等明堂,亦不可忘却求知之心。”
“于田地间,可识稼穑之艰,悟天时之道,于市井中,可观人心之微,察世事之变。”
“手中若有闲钱,可买些浅显书籍,或向识字的先生请教,勿使这两年所学,荒废于尘埃。”
“记住,”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读书人的风骨。
“读书识字,并非只为科举功名,更是为了明心见性,知晓礼仪,懂得‘忠孝节义’四字之重。”
“无论将来身处何地,所操何业,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问心无愧之人。此乃立身之本,比任何学问都紧要。”
这番话语,深入浅出,蕴含着一位落魄老秀才大半生的人生体悟,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李栓柱只觉得胸口发热,鼻子发酸,他用力地点头,将先生的每一个字都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