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通缉令下荒唐戏

难逃懿劫 难逃懿劫 3373 字 7天前

蜀国的天空,似乎总带着点灰蒙蒙的压抑。没过几天,这份压抑就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纸张,糊满了益城乃至周边城镇的大街小巷。

益城的大街小巷就热闹了起来。不过这次不是因为集市,而是一队队官兵拿着浆糊桶,气势汹汹地在上张贴告示。

“让开让开!都看清楚了啊!”

一个士兵一边刷浆糊,一边对围观的百姓吆喝。

告示上画着元歌那张标志性的笑脸,下面写着醒目的“通缉”,还特别用红字标注“擒获此贼者,赏金万两,封千户侯”。

卖炊饼的老王凑过来瞅了一眼,嗤笑道。

“万两黄金?就咱们那位陛下?”

旁边茶摊的老板一边擦桌子一边接话。

“可不是嘛!上次说剿匪有功赏五十两,最后发下来就一个瓜子,还说是陛下体恤民情特意给的恩典。”

“哈哈哈!”

肉铺的张屠夫笑得手里的砍刀都在抖。

“你们记得不?去年陛下丢了个玉佩,全城搜查,最后捡到的人别说赏赐,直接被当成小偷给杀了,说是惊了圣驾!该死!”

买菜的李大娘挎着篮子直摇头。

“哎哟喂,这画上的人看着挺俊,怎么就得罪了那位抠门祖宗?”

两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告示前指指点点。

“老兄,你看这赏格,未免太过虚浮。”

“确实,以今上一贯作风,怕是画饼充饥呀。”

路边玩耍的孩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议论。

“狗蛋,万两黄金是多少啊?”

“傻啊你,就是骗人的!我娘说陛下连丢一块钱都得心疼半天!就这种人怎么可能给别人黄金万两呢?”

酒馆里更是热闹,几个酒客就着这事下酒。

“老刘,你要不去试试?万一真给赏钱呢?”

“得了吧!上次帮官府抓了个江洋大盗,你猜怎么着?赏了我一句为国效力是百姓本分!然后就把我赶出去了。”

连街角的乞丐都拄着棍子发表意见。

“我要是信了这个,还不如信明天陛下会请我进宫吃饭!”

绸缎庄的老板娘一边量布一边对顾客说。

“您瞧瞧,这陛下是多恨这个人啊,舍得开这么高的价码。不过这小哥长得倒挺俊的,可惜了!”

“恨是真的,”

顾客撇嘴。

“舍得?那可未必。”

两个衙役奉命在茶馆门口张贴,听见里边的议论,忍不住小声嘀咕。

“头儿,您说这次真会给赏钱吗?”

“给个屁!上次那个通缉令,人抓到了,刘缺德就说“给他卖命是理所当然的事”,死活不给,就把我打出来了。我要是还不信他的鬼话,我就是猪!”

卖糖人的老爷爷笑呵呵地对围着的孩子们说。

“这告示啊,看看就好,可别当真。陛下要是真这么大方,咱们的税赋早就减半咯!”

就连路过的外国商人都被同伴提醒。

“别掺和这事,刘缺德的赏金告示,比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还不靠谱。”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句。

“真要是有万两黄金,陛下早就自己藏着掖着了,还能轮到咱们?”

这话引来一片哄笑。一个大婶抱着洗衣盆路过,撇撇嘴。

“与其信这个,不如信我家的老母鸡明天能下金蛋!”

最后,告示在百姓们的说笑声中成了街景的一部分。有人甚至开玩笑说。

“这画师手艺不错,把这人画得挺俊,撕回去贴灶台倒是合适。”

夜幕降临时,打更人敲着梆子走过街巷,看着在风中哗哗作响的通缉令,摇头叹道。

“唉,又是个骗傻子的把戏。”

整座益城,愣是没一个人把这张声势浩大的通缉令当真。

毕竟在蜀国百姓心里,刘备的吝啬可比元歌的笑脸出名多了。

此后又过了几天,由于没人提供线索,刘备怒不可遏,加大了通缉令的告示,几乎满大街都是元歌的通缉令。

“嗬!这贴得,比城隍庙庙会时的红纸还密实!”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仰头看着墙上刚糊上、浆糊还没干透的告示,啧啧称奇。

那告示上,画着一张眉目俊朗、嘴角却带着几分邪气笑容的脸,不是元歌又是谁?画像旁,是龙飞凤舞的几行大字,无非是“缉拿要犯元歌”、“提供线索者,赏金千两,授官进爵”云云,措辞华丽,许诺丰厚,仿佛谁能找到画上之人,立刻就能平步青云,富甲一方。

然而,围观的百姓们,脸上多是看热闹的表情,甚至带着几分讥诮。

“赏金千两?授官进爵?”

一个穿着打着补丁短褂的老汉嗤笑一声,用旱烟杆点了点那告示。

“刘缺德啥时候变得这么大方了?上回征粮,我家多收了三斗麦子,他手下的官差都能掰着指头算半天,恨不得把麦壳都算成钱!”

旁边一个妇人挎着菜篮子,撇撇嘴接话。

“就是!去年衙门说修水渠,每家出五个铜板,许诺修好了给大家分鱼。结果水渠没见影,鱼毛都没看着,铜板倒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还重重有赏?骗鬼哩!”

小主,

“我看啊,这八成又是哪个老爷想出来的敛财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