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铜雀高悬世子旗

难逃懿劫 难逃懿劫 3450 字 22小时前

曹操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现在,看到了魏国未来的波澜壮阔,也看到了权力交替背后,那永不停止的暗流与纷争。

司马懿缓缓卷起圣旨,退回到原来的位置,那双湛蓝色的眼睛里,依旧是一片化不开的冰冷与漠然,仿佛刚才宣读的,只是一份与己无关的普通文书。

典韦面具下的目光沉稳依旧,夏侯惇的独眼中则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坚定。

这一刻,魏国的权力完成了第一次正式的、公开的交接。一个时代,似乎在这一声宣告中,悄然奠定了它的基石。

魏王宫那扇沉重的镶铜大门缓缓开启,几名身着深色官服的尚书台官吏手捧刚用印的诏书鱼贯而出。

他们神情肃穆,步履匆匆,像是承载着千斤重担。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开始在这片名为“魏国”的土地上,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铛——铛——铛——”

清早的魏都,是被一阵阵响亮的锣声和官吏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宣告声唤醒的。

“魏王有令!立公子丕为魏王世子——!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城门口,集市口,官署前的布告栏旁,很快围拢起好奇的人群。

穿着皂隶服色的差役小心翼翼地将誊写在上好帛书上的诏旨贴上墙,另一个更年长的官吏则站在一旁的高凳上,扯着嗓子,一字一顿地宣读,确保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送进百姓的耳朵里。

“嘿,听见没?立世子了!”

一个挑着菜担子的汉子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卖柴火的。

“听见了听见了,是丕公子!”

卖柴火的踮着脚往里看。

“我就说嘛,肯定是长子!立长不立贤,这是自古的规矩。”

“那可不一定,前阵子不还有人说植公子文采好,更得文人喜欢吗?”

一个穿着略显体面,像是小店主的人插嘴道。

“文采好能当饭吃?”

菜贩子不以为然地撇撇嘴。

“治国打仗,还得看丕公子这样的!”

在更远的乡间,消息传播的方式则更为古朴。

乡老、里正们被召集到县衙,听县太爷亲自传达了旨意后,便回到各自的村落,敲响村口的铜锣或破铁盆,将村民们聚拢在老槐树下。

“乡亲们!静一静!”

花白胡子的里正站在磨盘上,声音洪亮。

“魏王下了恩旨啦!立咱们的大公子,曹丕,为世子啦!以后,他就是咱们魏国未来的王上!”

村民们议论纷纷,脸上大多带着质朴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好事啊!立了世子,国家就安稳了!”

“丕公子以前带兵打过仗,是个厉害角色!”

“希望新世子以后能再减点赋税就好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方定调之后,便是更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

立世子后的第三天,魏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

这一日,天公作美,阳光灿烂。从魏王宫到铜雀台的主街道早已被清水洒扫,净街洒道。

道路两旁,每隔十步便有一名盔明甲亮的甲士持戟而立,神情肃穆,维持着秩序。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彩绸,贴上了喜庆的窗花,整个魏都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辰时刚过,随着宫门内传来的悠长号角声,世子的仪仗队伍缓缓而出。

曹丕身着特制的世子冕服,玄衣纁裳,虽不及曹操龙袍的威严,却也自有一番雍容华贵的气度。

他端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之上,面容沉静,目光平视前方,接受着道路两旁万民的注视。

队伍前方是高举着“回避”、“肃静”牌匾以及世子旌旗的仪仗队,后面跟着鼓乐队,吹奏着庄严而欢快的乐曲。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骑马或乘车紧随其后,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展示着魏国权力与威仪的长龙。

“来了来了!世子爷的车驾过来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小孩子们更是被大人扛在肩上,兴奋地指指点点。

“快看!那就是世子殿下!”

“好生气派!真真是龙章凤姿!”

“后面那是夏侯惇将军吧?他的大刀真是威武呀……”

“还有典韦将军!我的天,那身血红铠甲……真霸气……”

“司马懿军师也在呢,看着可真冷,不过他好帅呀……”

沿途的酒楼茶馆,二楼临街的窗户早已被高价订满,富商巨贾、文人墨客们凭窗而望,议论着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典礼。

“王兄,你看世子殿下,气度沉凝,步履稳健,颇有魏王年轻时的风范啊。”

一个青衫文士对同伴说道。

“确实。立嫡以长,名正言顺,可安国本。只是……”

另一个年纪稍长的白袍士人捋着胡须,语气略显保留。

“子建公子才华横溢,在士林中声望颇高,此番落选,只怕其支持者心中难免郁郁。”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子建公子虽好,但其性情洒脱,不拘礼法,于治国理政,或许确不如子桓殿下务实。”

青衫文士摇头晃脑地分析。

在更靠近街道的人群中,对话则更为直白和鲜活。

“爹,世子殿下看着好年轻啊!”

一个半大小子扯着父亲的衣角。

“傻小子,殿下年轻,才能带着咱们魏国一直强盛下去啊!”

父亲摸着儿子的头,脸上洋溢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