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江昭阳不由击节赞叹。
他合上材料,看向蒋珂文,语气诚恳了许多,“蒋部长,你看,大学生村官出身,有头脑,有干劲。”
“更重要的是,有见地,有实实在在、拿得出手的成绩。”
“这样的人,确实应该给他一个更高的舞台发挥才干。”
“这对于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基层,也是一个鲜明的导向。”
蒋珂文接过材料,也快速浏览了几页,面色平静无波。
“嗯,看来李卫国同志在基层确实干得不错。”
他放下材料,没有多做评价,话锋一转,“林强同志的综合素质,也同样突出。”
“看来这两位同志,确实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啊。”
他沉吟片刻,仿佛在进行艰难的抉择,最终抬起头,用一种顾全大局的口吻说:“既然两位同志各有优势,一时难以取舍。”
“我看,不如就把林强和李卫国两位同志,一并提交常委会讨论吧。”
“让常委们充分评议,集体决策。”
“江常委,你看如何?”
这个结果,在江昭阳的预料之中。
蒋珂文不可能因为他一番话就放弃支持林强。
而他自己,凭借李卫国这份过硬的材料,也成功地将这个原本可能只是“陪跑”的基层干部,拉到了与机关精英同台竞技的起跑线上。
“我同意蒋部长的意见。”江昭阳点了点头,“集体决策,最为稳妥。”
表面上看,谁也没赢,谁也没输。
一场激烈的交锋,消弭于无形,最终化为了程序正确的“一并提交”。
这场“核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送江昭阳出门时,蒋珂文脸上的笑容重新变得热络。
他用力握着江昭阳的手,力道似乎比来时更重了几分,语气意味深长:“江常委对干部的了解很深,对用人标准的把握也很准啊,眼光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