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真的可行,他也未必就不会支持包拯。
只听范仲淹道:“包大人,今日朝堂之上,你不惜得罪士大夫集团,向陛下谏言让武将掌权,老夫想听听你的想法。”
“相爷,包拯在朝堂之上已然说得很清楚,那便是包拯最真实的想法。”包拯不紧不慢地回应道。
范仲淹似有所思:“五代十国之乱,距今不过短短数十载,包大人不会没有考虑过吧?”
包拯道:“相爷所言极是,包拯自然是考虑过武将掌权的危害,可相比于大宋现在崇文抑武的国策,其危害和前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范仲淹微微皱眉,眼睛眯了起来,显然也从包拯的话里听出了一些意思。
“包大人的意思,是想让文武官员之间权利相互制衡?而并非真的想恢复大唐旧制。”
包拯闻言,都暗暗佩服范仲淹的智慧了,笑道:“不错,包拯正是此意!大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固然能抑制武将谋反作乱。”
“然而,却导致大宋强干弱枝,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屡屡吃亏。”
“长此以往,大宋将如何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
范仲淹沉吟片刻,道:“然而,想要权衡文武,殊非易事,从古至今,这都是历代王朝最棘手的问题,包大人心里莫非已有万全之策!”
包拯道:
“万全之策倒是谈不上。”
“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范仲淹迫不及待道:“什么办法?”
“将各路经略使、安抚使等依旧改任武将来担任,将文臣降为副手,只有监督权,没有领兵权。”
“一旦发现经略使有谋反的嫌疑,可及时上书朝廷。”
范仲淹听后却是摇了摇头:“包大人未免想得简单了,倘若武将联合文官一起谋反,又当如何?”
包拯呵呵一笑:“相爷此言差矣,难道文臣统兵,就不会联合武将谋反了么?”
“这……”范仲淹顿时哑口无言。
包拯接着道:“不管是文人统兵,还是武将统兵,其实都不能完全避免犯上作乱,这需要君主慧眼识人。”
“而且,文武之间,只是调换位置,其余制度不做更改。”
“任何经略使安抚使,在一路统兵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年,随时调换。”
“如此,武将和士兵之间便无法产生深厚的感情,如此一来,又如何犯上作乱。”
范仲淹沉默了一阵,良久才说话:“包大人所言,固然能提升军队战斗力,可士大夫集团早已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要改动,只怕不易,包大人也未必能说服得了陛下,兵权,乃大宋历代君王的最忌讳的东西。”
包拯见范仲淹并不十分反对军事上的变革,心里隐隐感受到了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