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小气糊涂车

工业区建成后,立即开始招工。

按照协议,村里的劳动力获得了优先就业权。

很多村民成为了工厂的第一批员工。

这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变化:以前靠种地为生的村民,现在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家庭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也有了提升。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有些村民不愿意再种地了,导致部分农田荒废。

工厂的工作时间固定,影响了一些传统农事的开展。

一些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村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周国宏并没有慌乱。

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有人提议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作物的种植。

有人建议发展机械化农业,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人主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我看可以综合起来,做一个完整的乡村转型发展计划。”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

很快,一个“乡村转型发展五年计划”就出炉了:

首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

其次,加强乡村文化和服务建设。

最后,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让村民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不失传统文化根基。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但问题又来了:谁来实施这些措施?资金从哪来?

“这样吧,”

周国宏提议,“咱们可以成立乡村发展合作社,整合各种资源,统筹推进这些工作。”

经过充分讨论,决定成立“乡村发展合作社”,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资,统筹管理村里的公共事务和产业发展。

合作社成立后,立即着手实施“五年计划”:

首先是农业结构调整。

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开展了土地流转,建立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然后是乡村文化和服务建设。

合作社投资建设了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等,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