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除了白蹦鱼丁,你今天再负责一半的芫爆散丹。”
“是。谢谢马总厨。”
中午一番忙碌之后,下午1点半,后厨众人吃过午饭,何雨柱刚拿出学厨笔记,吴明宗的话就应验了,三名警察来到了鸿宾楼。
“马总厨,王堂头请您和吴大厨、何雨柱到前堂去。”
前堂,又叫前厅,指饭庄前面的餐厅,前堂后厨,是饭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堂头,就是鸿宾楼的经理王明谦,是饭庄的一把手,在鸿宾楼的地位,比马正兴总厨还高。
堂,指的是饭庄子里的“堂倌”,这是一个雅称,俗话就是“跑堂的”,领班的人称为“堂头”,再远一点就是端茶送菜的“小二哥”了。
早年间的餐饮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堂二灶三先生”,看看人员排列表,就知道老年间,堂头在饭庄里的地位比厨师长还牛掰,挣的份子不比厨房低,而且折箩菜都是吃头箩。
二灶指的并不是二灶大厨,而是指大厨的重要性排在饭店第二位,排第三位的,就是账房先生。
什么是头箩?
就是首先挑选。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堂头”为什么排名第一呢?
您看呀,掌灶大厨手艺再好,食客们也不知道,这就需要跑堂的给大厨师们做一个介绍。
现在又不像后世,厨师是有等级证书的,一本证书就能证明做菜的水平。
从哪儿开始介绍呢?
就从大厨的名字和拿手菜品上开始,某某大厨最拿手哪几道菜,有哪些特色?
所以,有客人来吃饭,跑堂的就帮厨师们不断的介绍特色菜,客人吃了菜后,如果觉得厨师的厨艺确实不错,下次来了还会专点这个厨师做菜,时间长了这位厨师想不红都不成,当然,厨师做菜的手艺一定要出类拔萃。
那时候,如果客人认可厨师的手艺,还经常把他们叫到前堂认识认识,结个交情。
所以,大饭庄有很多熟客,到店里来就餐,就会直接点认可的厨师做菜。
所以,每个堂头绝对都是服务大师,是饭庄兴盛的保证,和掌灶的厨师,二者缺一不可。
而到了1955年,鸿宾楼整体搬迁至四九城时,就是由王堂头操办的。
听到前堂来喊人,吴明宗和何雨柱对视一眼,知道肯定是公安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