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金立木?”
“下官岂敢与商君相提并论。”
对于秦彦的提问,陈寻收敛了笑容,说道,“而且商鞅立法太过于严苛,不留丝毫余地,绝非善法也。”
秦彦也颇为赞同,随口问道:“陈典史对于朝中近来新旧之争有何看法?”
秦彦口中的新旧之争,便是主张黄老之术的一派与主张变法图强的一派,相互攻讦,力图要将对手清出朝堂。
天子虽然倾向于变法派,但元老重臣大都反对,再加上太后虽已归政却余威犹在,也让天子无法下定决心。
这次顾襄、秦彦奉密旨出京,也是天子想要让于少保回朝,以其声望功业与旧党的元老重臣抗衡,从而顺利推进变法。
“下官只是区区一典史而已,岂敢妄议国家大事?”
陈寻正色道,“朝中自有丞相、参政,也有枢密,更有像顾大人、秦将军这样的股肱之臣,天子自会择善而从之。”
秦彦看了看他,有些惋惜的说道:“像你这样的人才,若是愿意支持新法,顾大人必定会予以荐举,将来在朝堂上自有一席之地。”
“大丈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你难道无意于此?”
陈寻闻言,拱了拱手说道:“多谢顾大人、秦将军赏识!治大国如烹小鲜,政令一出影响千万百姓福祉,下官自知才识不足,无法承担如此重任。”
“能够守护宜城县的安宁,下官与愿足矣!”
这番话半真半假!
手握大权当然风光,但从陈寻这些年所知,朝廷的斗争极为激烈,两派互不相让,就连地方官也被迫站队,丢官去职的不计其数。
顾襄虽然身后有天子,有皇后,但终究是新晋之臣,就算志大才高,恐怕也不容易胜过那些老狐狸。
与其此刻贸然下注,倒还不如等到局势明朗的时候,凭自己的本事总能有所作为。
秦彦出身将门,自小所受的熏陶便是军人应保家卫国,接受天子和朝廷之令,不可陷于党争。
只不过他素来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志向,却得不到认同,便不得不主动向锐意进取的变法派靠拢,但此时陈寻之言倒让他心中一震。
难道顾襄所言所行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