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险恶并未远去,但此刻,他心中却莫名地生出了一丝暖意和期待。
或许,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他并非只能孤独前行。
时光荏苒,自王府家宴后,又过去了月余。
朝堂之上关于开海的争论从未停歇,但风向却在悄然改变。
小主,
张时安呈上的“新式福船”图样,经过工部大匠作初步研议,认为“虽有待完善之处,然其理甚新,颇具巧思,值得深研”。
这份来自技术层面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开海派的底气。
三皇子抓住时机,联络支持者,不断上书,陈述开海之利,并将张时安提出的“以商养战、以战护商”、“设立译史图志官”等具体策略细化呈报。
而张时安本人,则在翰林院继续着他的“故纸堆”事业,同时与陈明哲、徐子睿保持密切沟通。
一个围绕在三皇子身边,兼具战略眼光、实务能力和舆论喉舌的年轻政治团体,已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张时安与王府,特别是与王知微小姐之间,也有了几次“偶然”的相遇。
有时是在某次文人雅集上,有时是王肃“恰好”邀他品鉴新得的碑帖,而王知微总会“恰巧”在场。
每一次接触,都让张时安对这位女子了解更多,欣赏也更增一分。
他发现王知微不仅精通经史,对算学、地理乃至医药都有所涉猎,性格外柔内刚,极有主见。
一次谈及《木兰辞》时,她曾淡然道:“女子未必不如男,只是世间给女子的天地太小罢了。”此言让张时安震撼良久。
他觉得,如果王尚书真的使的是美人计的话,他好像真的中招了。
而王知微看待张时安,也从最初的好奇、欣赏,渐渐生出几分不同于寻常男子的情愫。
她欣赏他的才华与抱负,更钦佩他在朝堂之上面对构陷时表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谈及海事、谈及强国梦想时,眼中那簇不灭的火焰。
这一切,礼部尚书王肃都看在眼里。
他深知,张时安此子,出身虽寒,然心性、才学、魄力皆属上上之选,更难得的是圣眷正浓,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将侄女许配于他,既是为知微寻了一个佳婿,也是为王家未来投资,更是……一种在微妙朝局中的政治选择。
他敏锐地感觉到,皇帝的开海之心已动,三皇子地位日益稳固,此时与张时安联姻,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