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它们,或许能获得力量,甚至更接近“真理”。但代价是什么?也许是最后那点与林薇、与那些光茧、与“生存”本身相关的“错误”与“温度”。
韦东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的存在本身是悖论,一半趋向于绝对的数学理性(归墟反冲与源初代码),另一半却扎根于人性的主观与辉光(纯白奇点余烬与林薇烙印)。归档者的诱饵,精准地瞄准了他前半部分,并试图将其剥离、放大。
他无法简单地拒绝或接受。拒绝意味着放弃理解宇宙深层法则的契机,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掌控自身力量,甚至无法应对未来更大的危机;接受则可能被同化,失去自我,成为归档者又一个冰冷的收藏品,而那无数依托于他回响之网的光茧,将失去最后的守护。
必须在悖论中寻找第三条路。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小心翼翼地,分出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感知力,如同伸出最细的指尖,轻轻触碰了离他最近的一个知识诱饵——关于【真空相变能级】与【意识观测】函数关系的片段。
但在触碰的瞬间,他并非用源初代码去解析,而是…用林薇的辉光烙印去“包裹”它。
他试图不是去“理解”这段知识,而是去“感受”它。感受这段冰冷公式背后,可能存在的、被归档者剔除掉的“观察者”的情感重量——那个第一个发现这关系的意识,其所经历的困惑、顿悟、敬畏与恐惧。
奇迹般地,在人性辉光的浸润下,那段冰冷的数学公式,竟然真的散发出极其微弱的、残留的“情感回响”。那是一种混合着巨大喜悦和深深战栗的复杂情绪,是生命在面对宇宙浩瀚真理时最真实的反应。
这丝情感回响,虽然微弱,却瞬间让这段知识变得…不同了。它不再那么绝对冰冷,多了一丝“人”的味道。
归档者的广播信号似乎察觉到了这种异常的“污染”,微微波动了一下,但并未中断,似乎仍在观察。
韦东奕如法炮制,极其谨慎地、用辉光烙印去触碰下一个知识碎片,不是夺取,不是学习,而是…为其“赋能”,注入或者说唤醒其可能曾经拥有过的“意义”与“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走钢丝行为。他随时可能被知识的深度吸引而沉迷,也可能被归档者发现他的“小动作”而引来更猛烈的反应。
但他必须这么做。他需要这些知识,但不能以失去自我为代价。他要用人性的辉光,去“消化”这些冰冷的真理,将其转化为自身悖论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