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这段信息流,如同提交证据般,推向那个全息宇宙网格。
网格结构接触到这缕信息流的瞬间,其内部无数节点代表的可能性模型都出现了短暂的、细微的紊乱。这段信息无法被完美地纳入任何一个纯粹自洽的物理模型,因为它包含了“主观体验”这个无法被完全客观量化的变量。网格结构的光芒微微波动,似乎在重新校准其模型,以“容纳”这个无法被精确定义的输入。
“信息类别:非结构化噪音。逻辑价值:待评估。”网格结构反馈道,但其原本绝对确定的推演节奏,显然被打乱了一丝。
紧接着,那个终极证明引擎发出了质问:
“证明你存在的‘必要性’。基于逻辑必然性。”
这要求证明一个“悖论”的存在是逻辑上的必然,这本身近乎是一个逻辑陷阱。
韦东奕的回应是引导自身的谬误之种力量,轻轻触动了审议之庭中一个相对简单的、关于素数分布的猜想证明网络。
刹那间,那个原本完美流畅的证明网络中,被引入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基于概率的“不确定性”节点。这个节点并不破坏证明的整体正确性,却让其绝对的确定性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小的、只能用“可能性”来描述的裂隙。这个裂隙本身,就是“谬误”或者说“不确定性”存在的证明——它展示了即使在最严谨的数学证明中,绝对的、毫无瑕疵的确定性也并非总是可及。
证明引擎的结构猛地一亮,瞬间修复了那个不确定性节点,恢复了证明的纯粹性。但修复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了“非绝对确定性”的短暂存在。引擎沉默了,其内部运算的嗡鸣声中,似乎多了一丝针对这种“扰动”的警惕与……记录。
最后,那个自我指涉的无限递归镜廊发出了最根本的提问,其信息流仿佛来自无穷的深处:
“你的存在,是否会导致数学基础本身的崩溃?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存在根本的问题。韦东奕的悖论法则,如果无限扩展,是否最终会动摇数学这座大厦的基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