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兄弟和客户关系,是强盛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不能丢。”
他又看向朴峻熙,“峻熙,系统的最优解是基石,我们必须追求效率。但管理,是把冷冰冰的数据,变成活生生的效益的艺术。”
他做出了决断:
“老路线的车辆,先调两辆支援新线,留一辆维持基本运营和客户关系。
同时,峻熙,你的团队要立项研究,尝试将‘路线熟悉度’、‘客户稳定性’这些软性指标,想办法量化,建立模型,纳入系统的综合评估体系。
我们要的优化,不是简单的数学题,是能让整个组织,连人带机器,都向前进的优化。”
这个决定,既肯定了朴峻熙系统的价值,也照顾了朴大勇的情绪,更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朴大勇和李相定都点头接受。朴峻熙也意识到,技术落地远非易事,他需要学习更多技术之外的东西。
真正的考验,在不久后一个深夜降临。
朴峻熙在测试一个新开发的“异常交易检测”模块时,屏幕突然弹出刺眼的红色警报。
几条来自“三友商社”的棉纱采购记录被高亮标记。
数据显示,该供应商近三个月的报价,比市场均价系统性高出8%,且交易多集中在月末,频率异常。
朴峻熙心头一紧,立刻调取关联数据:
合同、审批记录、入库单。所有线索都指向采购部的一位课长——李炳灿。
更细致的数据比对发现,这些批次棉纱的入库验收单签名笔迹,与常规单据存在细微差异,且入库后很快被调配到几个长期处于微亏状态的下属工厂。
亏损,恰好模糊了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
一条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漏洞进行利益输送的链条,在数据的透视下,清晰得令人心惊。
朴峻熙背后冒出冷汗。这不仅仅是一起贪污,更棘手的是,李炳灿是李相定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
他不敢怠慢,连夜整理好所有异常数据截图和分析报告,第二天一早便呈送到李振宇的办公室。
李振宇仔细地翻阅着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
但内心却掀起了波澜。他再一次被震撼了。
这套他寄予厚望的系统,竟然这么快就展现出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数据审计”能力。
它就像一台高精度金属探测器,轻易地就从日常运营中,找到了埋藏最深的那颗“锈钉”。
这不仅验证了投资的价值,更让他看到了在现代企业治理中建立“数据防火墙”的可能性。
在这个普遍依靠人情、信任和模糊管理的时代,这种基于数据的、冷酷的客观性,具有颠覆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