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槐花的甜香漫过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新办公楼。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办公楼前的广场上,望着刚悬挂好的 “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秘书处” 铜牌 —— 铜牌上荷花与橄榄枝交织的图案,在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象征着联盟 “生态保护 + 国际协作” 的核心使命。他手里攥着的 “联盟实体化运营方案”,详细规划了 “组织架构搭建”“跨国项目推进”“产业赋能落地”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从 “倡议发起者” 向 “全球生态协作实体运营者” 的跨越。
“陈叔!联盟官网的多语言版本上线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显示着联盟官网的首页 —— 中、英、法、西、阿五种语言界面清晰切换,“联盟动态”“跨国项目”“技术共享”“人才培训” 等板块一目了然,最新一条动态正展示着中欧淡水植物杂交实验室的筹备进展。“您看这个‘跨国项目申报系统’,各国生态站可以在线提交项目申请,系统会自动匹配技术支持和资金资源,” 小满指着屏幕上的申报入口,“昨天法国塞纳河生态站已经提交了‘芦苇 - 荷花杂交培育’项目申请,咱们的 AI 系统初步评估符合资助条件,正在推送专家评审。”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 “联盟组织架构图”—— 秘书处下设 “项目管理部”“技术共享部”“人才培训部”“产业赋能部” 四个部门,分别由江湾的老张、赵叔、小林、小周担任部长,同时吸纳 28 个国家的 35 名专家组成 “国际顾问委员会”,确保决策的全球化视野。“项目管理部要重点跟进中欧杂交项目,” 他点头强调,目光落在 “发展中国家示范村建设” 板块上,“肯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示范村选址已经确定,今天要同步启动村民培训和生态沟渠建设,咱们得派技术骨干现场指导。”
两人走进联盟办公楼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项目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跨国项目档案,每个档案袋上都标注着 “中欧杂交”“非洲示范村”“东南亚荷莲推广” 等项目名称;赵叔的技术共享部正在调试 “全球生态技术共享平台 2.0”,新增的 “技术需求匹配” 功能能自动对接各国的技术缺口与解决方案;小林的人才培训部在布置 “国际研学培训教室”,教室里的多语言同声传译设备、远程实操直播系统已全部调试完毕;王奶奶推着装满 “槐花糯米糕” 的餐车,正给工作人员分发早餐,餐车上 “Global Ecological Collaboration”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国家的员工都能感受到暖意。
“守义、小满,欧盟的杜邦教授刚到,他想提前查看中欧淡水植物杂交实验室的选址,”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地图上江湾荷花塘西侧的标记,“还有肯尼亚的约翰团队,他们带着示范村的村民代表来了,想现场学习生态沟渠的建设技术,咱们得安排实地教学。”
“我带杜邦教授去实验室选址,”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约翰团队,把示范村的规划图和施工方案整理好,重点讲解生态沟渠与当地农业的结合模式。”
陈守义走到会议室时,肯尼亚的村民代表正围着示范村规划图讨论 —— 图上清晰标注着 “生态沟渠区”“荷莲种植区”“鱼类养殖区”“研学体验区” 四个功能区,甚至详细规划了每户村民的庭院生态改造方案。“生态沟渠不仅能净化生活污水,还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 陈守义指着图上的沟渠网络,“咱们会培训大家种植本地的水葫芦和江湾的荷莲杂交品种,既能提高净化效果,又能产出莲子增加收入,实现‘生态 + 经济’双赢。”
村民代表们兴奋地提问,约翰则在一旁翻译:“要是遇到暴雨,沟渠会不会被冲毁?荷莲的种子需要从中国运过来吗?” 陈守义耐心解答:“沟渠会采用混凝土加固堤岸,同时预留溢流口应对暴雨;荷莲种子我们会在肯尼亚建立育苗基地,以后大家不用再依赖进口,还能卖给周边村庄。”
第一环节: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实体化运营(分四组推进)
组 1:联盟组织架构搭建与议事规则制定(陈守义 + 35 名国际顾问)
陈守义带着来自 28 个国家的 35 名国际顾问,在联盟会议室召开 “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第一次理事会”,重点完成组织架构搭建与议事规则制定。
组织架构细化:
秘书处:作为联盟日常运营核心,设在江湾,配备 50 名专职人员(含 20 名外籍员工),负责统筹协调各国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国际顾问委员会:由生态、教育、农业、环保领域的 35 名国际专家组成,每季度召开 1 次线上会议,为联盟决策提供专业建议;
小主,
国家协调员制度:每个成员国任命 1 名国家协调员,负责对接本国生态站、学校与联盟秘书处,确保信息畅通、项目落地。
议事规则制定:
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如联盟章程修订、年度预算审批)需经 2/3 以上成员国投票通过;日常项目决策由秘书处牵头,国际顾问委员会提供专业意见,确保科学高效;
资金管理:联盟资金来源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40%)、成员国会费(30%)、企业捐赠(20%)、产业收益(10%),资金使用需通过 “项目申请 - 专家评审 - 资金拨付 - 成效评估” 四步流程,全程公开透明,接受成员国监督;
争议解决:成员国间的项目争议由国际顾问委员会调解,调解无效时提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仲裁,确保协作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联盟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 陈守义在理事会总结时说,“每个成员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在联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贡献价值、获取资源。”
理事会结束后,各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议事规则》,并确定每年 5 月在江湾召开 “全球生态研学大会”,汇总成果、规划未来。法国杜邦教授说:“联盟的实体化运营,让全球生态协作从‘纸上倡议’变成了‘落地行动’,江湾的组织能力和全局视野,值得所有成员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