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GVF分道扬镳的决定,如同一次壮士断腕,带来了剧痛,却也卸下了沉重的枷锁。“何记”旗舰店内,经过何雨柱那番慷慨激昂的动员,人心反而前所未有地凝聚起来。伙计们憋着一股劲,工作格外卖力,后厨的灶火似乎都比往日更旺了几分。大家心里都明白,以后没有大树可靠,能依靠的只有这双手和身边这群同甘共苦的人。
然而,现实的困难接踵而至。GVF撤资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压力。回购股权需要支付一大笔现金,几乎掏空了“何记”多年的积累。旗舰店的租金、人工、高昂的食材成本,像几座大山压在何雨柱和娄晓娥心头。原本计划中的设备更新、宣传推广,全部被迫搁置。娄晓娥日夜对着账本发愁,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
“柱子,这个月的货款,几家供应商已经催了几次了。”娄晓娥揉着太阳穴,声音疲惫,“还有下季度的租金……账上的钱,撑不了太久了。”
何雨柱放下手中正在擦拭的炒锅,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先把供应商的货款结清,信誉不能丢。租金……我再想想办法。至于其他,能省则省。”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伙计动容的决定——管理层,包括他和娄晓娥,暂时只领取基本生活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消息传出,伙计们更是感动不已,一些老员工甚至主动提出可以暂缓支取部分工资,共渡难关。
“老板,老板娘,你们这样……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啊!”墩子师傅,这位跟着何雨柱从湾仔小店一路走来的老人,眼眶泛红地说。
“是啊,老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不怕苦!”阿强也激动地附和。
看着这一张张诚挚的面孔,何雨柱心中暖流涌动,更加坚定了信念。人心齐,泰山移。只要这股精气神在,“何记”就倒不了!
为了开源节流,何雨柱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亲自带队,研发了几款用料扎实、价格却相对亲民的“精选午市套餐”,吸引周边写字楼的白领。同时,他重拾“主厨工作坊”的理念,将其小型化、常态化,定期举办收费的私房菜品鉴晚宴,由他亲自掌勺并讲解,虽然单次收入有限,但口碑极佳,吸引了一批忠实的高端食客,也带来了一些现金流。
就在何雨柱带领团队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之际,欧阳文山之前的那个紧急电话所预示的风暴,终于降临了。
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酒楼正值客流高峰。几位穿着商务套装、自称是“香港餐饮行业品质与标准促进会”的人员突然到访,态度倨傲,要求进行“突击检查”。这个协会并非官方机构,但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其发布的评级和报告常被媒体引用。
为首的是一位姓付的理事,板着脸,在店内四处巡视,鸡蛋里挑骨头。不是说餐具摆放角度不够标准,就是指摘菜单上对食材产地的描述“可能涉嫌夸大”,甚至对后厨地砖的接缝洁净度提出质疑。明显是来找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