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北望的寒意

伦敦公馆的成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何记”全球化的版图上点亮了最耀眼的一笔。米其林评审员的频频到访,主流媒体的赞誉,以及伦敦上流社会蜂拥而至的预订,都标志着“何记”已经成功跻身世界顶级餐饮的殿堂。捷报传回,香港总部一片欢腾,连一向沉稳的娄晓娥,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何晓更是意气风发,星洲与伦敦两翼齐飞,让他看到了“何记”帝国无比广阔的未来。

然而,与总部的热烈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镇香港的何雨柱,却显得异常沉默和凝重。他没有参加任何庆祝活动,甚至没有对伦敦的辉煌战绩发表过多的评论。他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的不是财务报表或扩张计划,而是一份份来自内地行业期刊、政策研究简报以及欧阳文山团队整理的舆情监测报告。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片广袤而复杂的北方土地。

欧阳文山从伦敦凯旋而归,带着一身的风尘和荣耀,兴冲冲地来到何雨柱的办公室,准备详细汇报战果和下一步的海外拓展构想。

“柱子!伦敦这一仗,打得漂亮!我们现在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今非昔比了!”欧阳文山难掩激动,“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纽约、东京、巴黎……”

何雨柱抬手,打断了他的话。他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一摞材料,语气平静无波:“文山,你先看看这些。”

欧阳文山疑惑地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是一份刚出刊的、有官方背景的《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报告》摘要。报告中,用不小的篇幅论述了“当前餐饮资本化、国际化进程中需警惕的若干问题”,提到了“防止中华饮食文化在资本驱动下被异化、被标签化”、“警惕某些餐饮品牌借助国际资本和舆论,过度包装,脱离人民群众消费实际,形成新的消费壁垒”等观点。虽然依旧没有点名,但结合“何记”近期在伦敦的高调亮相,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他又翻看了几份其他材料,有行业协会内部研讨会的纪要,强调“老字号品牌要坚守平民底色”;有知名经济学家在媒体上撰文,讨论“餐饮业过度金融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甚至还有几家网络大V开始带节奏,将“人均消费数千元的海外中餐厅”与“国内餐饮消费升级应惠及大众”对立起来进行讨论。

欧阳文山的脸色渐渐变了,兴奋之情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柱子,这……他们是看到我们在海外成功,坐不住了?开始从意识形态和舆论上给我们施压了?”

“不止是舆论。”何雨柱的声音低沉,他点开平板电脑,调出一份刚收到的邮件,是张律师团队发来的紧急预警,“有几个我们正在洽谈的内地重要项目,比如跟省旅游集团合作的文旅美食街、跟大型国企后勤供应链的对接,最近都突然被对方以‘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符合最新政策导向’等理由暂缓或搁置了。还有,我们申请参与的‘中华老字号振兴基金’的子项目,也被委婉告知‘现阶段不太适合’。”

何雨柱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北方阴沉的天际线:“我们在海外越是风光,在北边某些人眼里,就越是刺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不受他们完全控制的‘何记’,在国际上赢得这么大的声誉和话语权。这已经超出了商业竞争的范畴,涉及到更复杂的东西。”

欧阳文山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这是要……封杀我们在内地的发展空间?把我们逼成纯粹的‘海外品牌’?”

“恐怕不止。”何雨柱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何记’要么彻底臣服,被纳入他们的体系;要么就被边缘化,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和文化认同。让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