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新的起点

标准审议会的惊险过关,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洗刷了笼罩在“何记”上空近一年的阴霾。那份近乎“绝杀”的严苛标准草案被暂缓,转为更务实、更开放的修改讨论,不仅为“何记”,也为整个注重品质的餐饮行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经此一役,“何记”凭借其过硬的产品力、坚定的文化坚守和高超的战略智慧,不仅成功化解了灭顶之灾,更在业内树立了“扛旗者”的威信,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不降反升。

香港总部,曾一度弥漫的压抑与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振奋与淬火成钢后的沉稳自信。然而,作为掌舵人的何雨柱,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反而充满了大战之后的疲惫与更深沉的思考。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熟悉的车水马龙,清晰地意识到,一个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开启。而“何记”这艘航船,必须调整风帆,适应新的海流。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彻底的“战后总结”与“战略校准”。

没有庆功宴,没有鲜花掌声。何雨柱召集了所有核心管理层,举行了一次被内部称为“静思会”的闭门研讨。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地点选在了远离市区的僻静度假村。没有华丽的PPT,只有白板、笔记本和坦诚的自我剖析。

何雨柱首先定下基调:“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论功行赏,是照镜子,是刮骨疗毒。要把这次危机的里里外外、前因后果,彻底想明白,弄透彻。”

会议从复盘开始。欧阳文山团队详细梳理了危机爆发的全过程,从“食鲜道”的舆论抹黑到标准草案的突然袭击,分析了对手的策略、己方的应对得失。张律师团队则从法律合规角度,剖析了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关键点,总结了未来参与规则制定的经验教训。何晓带领经营团队,复盘了市场攻防战中的每一个决策,分析了新老团队协作的亮点与不足。

复盘是残酷的,尤其是直面那些判断失误、反应迟缓的瞬间。但何雨柱带头进行自我批评,营造了极其坦诚的氛围。激烈的争论、深刻的反思、甚至面红耳赤的争执,充满了三天的会期。

最终,会议形成了几条至关重要的共识:

1. 底线思维常态化:必须建立更强大的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政策、市场、舆论、供应链等各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常态化扫描与评估,不能再寄希望于事后补救。

2. 核心能力绝对化:产品力是“何记”不可动摇的基石,必须持续投入,做到极致。但同时,要补齐短板,尤其是在数据化、供应链韧性、品牌叙事等新时代的必备能力上,要形成绝对优势。

3. 竞合关系动态化: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主动构建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联盟,尤其是与那些同样注重品质的中小企业形成战略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