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点头,这是大实话。
第二是产品和销路。王超继续分析,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得卖得出去,能变成钱,厂子才能维持,工人才有工资。所以,产品最好是老百姓日常需要、不愁销路的东西,或者能跟国营厂矿、单位挂钩,给他们提供配套。
那个穿旧军装的老者眼睛微亮,插话道:小伙子说到点子上了,不能盲目生产,得找对销路。
第三是技术和设备。王超接着说,咱们街道的青年,大多没什么太高深的专业技术,所以生产工艺不能太复杂,设备也要简单、易操作、容易搞到或者自己改造。最好是能利用咱们本地的一些资源或者优势。
第四是管理和政策。王超最后补充,办厂子不是过家家,得有懂行的人管着,建立简单的制度。另外,也得符合上面的政策方向,比如现在鼓励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街道工厂这种形式,咱们就可以往这个方向靠,说不定还能争取到一些政策上的便利。
他这一番话,从资金、产品、技术、管理几个方面层层剖析,逻辑清晰,切中要害,听得在场众人都愣住了。他们讨论了半上午,吵来吵去也没跳出这个圈子,没想到被一个年轻人三言两语就概括得明明白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主任坐直了身体,脸上的愁容去了大半,急切地追问:那你具体说说,照你这么分析,咱们办个什么厂子比较好?
王超早有腹稿,他不直接说答案,而是引导道:这得结合咱们街道的实际情况。比如,咱们这片家庭妇女多,很多都有缝纫、编织的手艺;附近有几个大厂,工人多,对劳保用品、简单的日常工具需求大;还有,南城那边有个副食品加工厂,我听说他们有些简单的初加工环节可能会外包...
他顿了顿,看着若有所思的众人,提出了几个具体方向:我琢磨着,有几个方向或许可以试试。一是搞个缝纫组或者编织社,先从给劳保厂加工手套、套袖,或者编织一些竹编、草席之类的小商品开始,这个成本低,上手快,能吸纳不少女工。
二是弄个简单的五金加工或维修组。咱们街道不是有不少像张保国张叔那样的老工人吗?他们技术好,可以请他们当技术指导,带着年轻人,修理一些简单的工具、农具,或者加工点螺丝、小零件。前期工具我可以支援一部分刚才送来的那些,原料也好找,销路可以试着跟周边厂矿的后勤或者维修部门联系。
三是看看能不能跟副食品加工厂搭上线,承接一些比如筛选干货、包装食品之类的简单活计。这个虽然利润可能薄点,但稳定,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或者咱们南水县本地山货多,可以考虑搞个小型加工组,做点笋干、米粉之类的特产。
王超给出的这几个方向,都紧紧围绕着他刚才提出的几个原则:投资小、易操作、有市场、能利用现有资源(包括他即将可以提供的工具和老工人技术)。他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项目,都是些脚踏实地、符合当下环境和街道能力的选择。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议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