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臣肃然出列,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臣以为,秦王殿下所献三策,看似公允,用意虽好,然……实则不然,恐遗祸深远!”
“臣……”
“万万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顿时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李世民、李恪,也不由循着声音望去,看到说话之人后,不由微微皱眉。
长孙顺德!
看到是他,出自勋贵、士族官员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流露出支持之色。
长孙顺德直起身,目光先是不动声色地扫过李恪,随即转向李世民:
“陛下,秦王力主糊名,意在取才之公。”
“然,臣斗胆请问,为官之道,首重为何?”
不等李二回答,他自问自答,声音提高:“在于德才兼备,尤重德行!”
“世家子弟,如崔、卢、李、郑、王,如韦、杜、裴、柳……”
“其子弟自幼生长于诗礼簪缨之族,耳濡目染,皆是朝廷礼仪、国家典章!”
“庭训所授,皆是忠君爱国、修身齐家之道。”
“其家风传承数百年,其族人品性如何!”
“多有乡评清议可供考察,可谓知根知底!”
说到这里,长孙顺德话锋一转,语气痛心:
“若依殿下之策,一味糊名,只凭几张考卷定去留,无异于闭目塞听!”
“万一取中一个虽文采斐然,却出身卑微、不明礼数,甚或品行不端、有才无德的寒门子弟!”
“将其置于朝堂要津,或地方州郡,岂非如将利刃授予稚子,贻害朝廷,荼毒地方?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
长孙顺德深深一躬:“选官任职,乃国之大事,岂能如西市买菜,只看品相光鲜,而不问其来历根底?”
“若只论文章优劣,而弃家风传承、品行考察于不顾,臣恐朝纲紊乱,士风败坏之始也!”
长孙顺德这番话,可谓是巧妙将世家与德行、能力绑定。
而将寒门与无行、风险挂钩,牢牢站在了道德和经验的制高点上。
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一片附议之声!
“长孙大人所言极是!选官岂能不察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