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陪着叶怀民,在村子里一户接一户地走访农户,从村东头的老李家,到村西头的王婶家,
再到村后的养殖户赵家,每走进一户人家,眼前的景象都让叶怀民心里愈发沉重 ,
不少农户家里的境况,已经窘迫到了让人不忍细看的地步:
有的人家堂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张老旧的木桌和几把缺了腿的椅子,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
还有的人家,老人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药单,却舍不得去医院抓药,只说 “扛扛就过去了”。
叶怀民跟农户聊天时才知道,在核桃树结果之前,这些家庭其实都憋着一股劲儿,
心里揣着同一个念想 —— 他们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一片核桃林上。
那时候,哪怕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除草、施肥,哪怕为了凑钱买树苗、农药,不得不省吃俭用,
连孩子的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哪怕家里的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零工补贴家用,
大家都觉得 “有盼头”,觉得只要等核桃树结了果、卖了钱,所有的苦都能熬出头,日子总能慢慢好起来。
可谁能想到,如今核桃总算长了出来,挂满了枝头,却因为质量差、没销路,
眼睁睁看着它放得发潮、发黑,就是卖不出去,连当初投入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这份突如其来的打击,像一盆透心凉的冷水,一下子浇灭了大家心里那点仅存的希望。
不少农户说起这事时,声音都带着哽咽,有的老人甚至红了眼眶 —— 他们不是怕吃苦,是怕 “看不到头”:
之前再苦,有 “核桃能挣钱” 这个盼头撑着,就能咬牙扛;
可现在盼头没了,日子就像没了方向的船,漂在水里,不知道该往哪走。
大家心里都乱得很,既着急又无助,只能一遍遍地盼着政府能早点给个准话,
告诉他们到底该怎么办 —— 是能帮忙找销路,还是能给点补贴,哪怕只是指条明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