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交流会上的成功,如同在我身后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力,让我在红星轧钢厂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声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回到厂里,李副处长看我的眼神已然不同,那里面除了欣赏,更多了几分倚重。他甚至在一些涉及后勤改革的非正式讨论中,开始直接点名让我发表意见。
“柱子,局里领导都肯定你的思路了,咱们厂后勤这块,你得帮着多出出主意。”李副处长拍着我的肩膀,语气亲切,“食堂这一块你熟,其他像仓库管理、物资采购,有什么想法也尽管提!”
我知道,这是机遇,更是考验。厂后勤系统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一个食堂厨师,若贸然对其它领域指手画脚,极易引来嫉恨和反弹。但若一味藏拙,又显得辜负了领导的期望。
必须把握好分寸。
于是,在后续几次后勤处的内部会议上,当李副处长问及我对其他环节的看法时,我并未夸夸其谈,而是结合自己在食堂推行改革的经验,谨慎地提出建议。
“李处长,各位领导,”我态度谦逊,“我对仓库和采购业务不熟,不敢乱说。只是从我们食堂搞伙食改良的经验看,觉得无论哪个环节,核心可能都在于‘精细’二字。比如仓库管理,如果能像我们核算菜品成本一样,把各类物料的入库、领用、损耗都建立更清晰的台账,定期盘点分析,是不是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浪费?再比如采购,如果能更精准地掌握各车间、各部门的需求规律,提前规划,是不是能避免急用时的被动和价格波动?”
我没有提出具体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并将之与食堂的成功经验挂钩。这样既展现了思考,又避免了越俎代庖,将具体操作的皮球踢回了主管科室。
李副处长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精细化……这个思路对头!老张(仓库科长),老王(采购科长),你们听听,柱子这话有点道理啊!咱们后勤工作,确实不能总是粗放式管理了!”
仓库张科长和采购王科长脸色有些微妙,但当着李副处长的面,也只能点头称是,看我的眼神却难免多了几分审视和压力。
我心中了然。这便是站上高台后必然要承受的风。但我并不后悔,改革总要触动利益,只要我立身正,行事公,手握实绩,便不惧这些暗流。
在四合院里,我的地位已然超然。阎埠贵彻底放弃了在我面前拿大的心思,转而以一种近乎“幕僚”的姿态自居,但凡院里有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先来“请示”我的意见,仿佛由我点头,他便能底气十足。
“柱子,你看前院老孙家想在门口搭个放煤的棚子,这事……合适吗?”
“柱子,中院公用的灯泡坏了,是换个瓦数大的还是照旧?”
……
起初我还耐着性子给些建议,后来便觉不胜其烦。这并非我想要的“带头作用”。我需要的是院内的和谐稳定,而非事无巨细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