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该怎么查?拿着它去问人?风险太大了!万一这徽章本身就是一个禁忌,询问的行为就等于引火烧身。王主任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就在黑暗中盯着我。
那么,只能靠自己。通过其他间接的渠道,去了解类似图案和符号可能代表的意义。
第二天上班,我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切菜时差点切到手,炒菜时盐放多了两次,引得杨师傅都奇怪地看了我好几眼。我满脑子都是那枚徽章的纹路和那几个模糊的字符。
“ZDY……ZDY……”我一边机械地揉着面团,一边在心里反复默念。这会不会是某个单位名称的拼音首字母?比如……“重点研究院”?“装备定远”?听起来都似是而非。那个时代各种机构、项目繁多,很多都有保密性质,光靠猜无异于大海捞针。
午休时分,我借口去图书馆还一本之前借的菜谱(这是真事,我确实借过),溜达到了轧钢厂的小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其实就是一间放满了报纸、政治读物和少量技术书籍的阅览室。管理员是个戴着厚眼镜的老先生。
我将菜谱还了,然后装作随意浏览的样子,在书架间踱步。我的目标,是那些可能带有各种机构标识的书籍或者画报。我找到了《人民画报》,找到了《红旗》,还有一些介绍建国初期建设成就的书籍。我仔细翻阅着,寻找着任何带有齿轮、麦穗、五角星组合的徽标图案。
然而,看到的图案大多庄重、规范、清晰,像国徽、像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的厂徽,虽然元素相似,但风格和细节与我从雪地里找到的那枚充满隐秘和磨损感的徽章截然不同。那枚徽章,透着一股非正式、甚至有些“地下”的气息。
一无所获。我有些沮丧地合上最后一本画报。
“何师傅,找什么呢?”管理员老先生推了推厚厚的眼镜,好奇地问。
小主,
我心里一惊,面上不动声色:“哦,没什么,随便看看。想找找有没有关于各地特产食材介绍的,拓宽下思路。”我找了个厨子该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