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深睡方醒论考题 挚友相邀暖人心

陈彦和赵修远相视一眼,便由陈彦开口,将三场考试的题目——经义“论智仁勇三达德”、策问“湖广灾荒应对策”、诗赋“咏炭”限“寒”韵等,清晰复述了一遍。

赵文渊静静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当听到策问题目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但并未打断。

接着,陈彦将自己如何破题、构思、论述的过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一遍。尤其是针对策问题,他提到了自己从“灾前预防、灾中救济、灾后恢复”三个层面展开,并结合典籍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对策。

赵修远随后也补充了自己的答题思路。在说到策问时,他语气略显迟疑:“……学生见到此题,心中便是一紧,知其重在实务。学生尽力回想先生平日教导及所读政书,从安抚流民、开仓赈济、以工代赈等方面作答,只是……只是自觉论述深度或有不足,不如师弟那般周全……”

陈延岳在一旁听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虽然不太懂具体学问,但从赵修远迟疑的语气和赵先生微蹙的眉头,也能感觉到这次题目不简单!他忍不住插嘴道:“先生,这题目……是不是特别难?我昨晚在外面听说,有好几个考生考完出来就大哭,甚至……甚至还有个想不开跳了河的!说是题目太刁钻,根本无从下手!”

赵文渊看了陈延岳一眼,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缓缓开口道:“延岳所闻,并非空穴来风。此次院试策问,直指湖广近年实情,且情境严峻,要求对策具体可行,绝非泛泛空谈可应对。对于大多埋头经史、缺乏实务经验的童生而言,确是一道难题。”

他看向陈彦,眼中露出一丝赞许:“彦儿此番破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所提对策亦能引经据典,结合实情,颇得‘经世致用’之要义。若卷面工整,论述透彻,此题当可得高分。”

陈彦心中稍定,躬身道:“学生也只是尽力而为,多谢先生肯定。”

赵文渊又看向赵修远,语气温和却带着提醒:“修远能抓住安抚、赈济、工赈等要点,方向是对的。然此类策问,重在‘可行’二字,需有具体措施、步骤,乃至预估成效与可能困难,方显深度。你平日文章偏重文采,今后需在务实上下功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修远脸一红,低头道:“父亲教训的是,学生记下了。”

陈延岳听到赵先生肯定陈彦,心下稍宽,但见赵修远被指出不足,又替侄子担心起来,急忙问道:“先生,那……那修远贤侄这次……有把握吗?”

赵文渊沉吟道:“院试取士,并非单看一场策问。经义、诗赋亦占相当比重。修远经义基础扎实,诗赋亦有才情,策问若能言之有物,不至拖累太多,通过院试,取得秀才功名,希望还是很大的。只是名次高低,则需看众考生整体情况及学政大人评判标准了。”

听到这话,陈延岳总算松了口气,只要有望通过就好!他拍了拍赵修远的肩膀:“修远贤侄,别灰心,先生都说你有希望!下次努力就是了!”

赵修远点了点头,但眉宇间仍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陈彦见状,开口安慰道:“师兄不必过于担忧。此次策问虽难,但正因如此,能答得切题者想必不多。师兄能抓住关键,已属不易。最终结果,犹未可知。”

赵文渊也道:“彦儿说得是。如今考题已答,多想无益。你们二人这几日好生休养,静候放榜便是。切记,无论结果如何,保持平常心。”

“是,先生(父亲)。”两人齐声应道。

又过了两三日,陈彦和赵修远的精神体力已基本恢复。 这日午后,两人正在客栈院中与赵先生讨论一篇古文,忽闻门外传来一阵略显迟疑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只见柳云卿正站在客栈门口,身上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的儒衫,但浆洗得格外干净,头发也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