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比赛的哨声响起,整个马德里体育馆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上半场那场华丽的对攻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决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南斯拉夫队,果然,打得和上半场,判若两队。
彼得洛维奇,不再进行过多的个人单打。他开始像一个真正的“团队球员”一样,利用自己无解的投篮威胁,来为队友,创造机会。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仅仅是通过跑动,就能吸引中国队两到三名球员的防守注意力。
球,更多地交到了他们的组织核心,那个同样年轻,但球风异常稳健的后卫,萨沙·德约季奇的手中。
南斯拉夫队开始向全世界,展现他们那如同教科书一般、行云流水的“欧洲传切体系”。
他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充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耐心和智慧。球,像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精灵,在他们五个人之间,快速地、不停地、流畅地传导着。每一次传球,都充满了目的性;每一次跑位,都充满了欺骗性。
他们,用大量的无球掩护、空切、和内外传导,来不断地,撕扯着中国队的防线,寻找着那转瞬即逝的、最微小的破绽。
他们的中锋,不再是像穆铁祝那样的传统站桩式中锋,而是拥有着柔和手感和出色策应能力的“轴”。他会提到高位,为后卫做掩护,然后,在接到回传球后,像一个四分卫一样,用精准的传球,找到空切的队友。
最终,球,总会,以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传到处于最佳位置的那个球员手中,然后,完成一次,轻松的得分。
他们的进攻,充满了整体性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如同一部精密的、正在运转的机器,又如同一曲和谐的、流畅的古典交响乐。
面对这种极致的团队篮球,中国队,也用他们的方式,予以了最强硬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