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另一股声音则在诸葛府袛周边悄然汇聚。
一些通过科举晋升、深受诸葛亮提拔的少壮派官员,以及部分与荆州、益州有渊源的士人,则开始私下议论,认为马超此胜,证明了诸葛亮“西连之策”的高明,朝廷当继续倚重,巩固西线胜果,甚至有人开始将诸葛亮比作辅佐高祖定天下的张良、陈平。
两股暗流,一者指向未来的继承权,一者指向当下的权力核心,虽未公开冲突,却已让敏感的朝臣们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蔡琰在深宫之中,通过刘晔的“暗部”和忠于她的宦官,对这些动向洞若观火。
她冷笑一声,对侍立在侧的诸葛亮道:
“孔明,看来有些人,是见不得朝廷安稳几日。”
诸葛亮神色平静,躬身道:
“主公,此乃常情。
马超之胜,如巨石投水,焉能无波?
西凉之事,需善加引导,使其利大于弊。
至于朝中议论……”
他略一沉吟,“亮以为,可顺势而为,亦需加以制衡。”
“哦?如何顺势?又如何制衡?”
蔡琰饶有兴致地问。
她发现,诸葛亮在处理这类复杂的政治平衡时,手段也愈发老练。
“马超新胜,气势正盛,然其性如烈火,未必甘久居人下。
朝廷当厚加赏赐,正式册封其‘征西将军’,令其总督收复之凉州西部诸郡军事,使其与韩遂残部、乃至可能东窥的曹操势力互相消耗。
同时,需派能臣干吏随之,名为辅佐,实为监军、理财、安抚地方,逐步将新政推行于西凉,将其真正纳入朝廷体系。此乃‘顺势’。”
“至于朝中,”诸葛亮继续道,
“对于关心国本之老臣,主公可示以宽和,言‘此乃天赐,吾心甚慰,然国事维艰,诞育之后,自有法度’,暂且安抚,不予明确表态,以拖延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对于……对于那些过于推崇亮之言论,”
他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与警醒,
“亮自会约束门下,更望陛下能擢升庞士元、徐元直等诸位同僚,使朝堂众正盈路,不至使权重偏于一隅。此乃‘制衡’。”
他的建议,既利用了马超的胜利,又防范了其尾大不掉;
既安抚了旧臣,又维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蔡琰微微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