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巴蜀

贾诩等人闻言皆面露凝重,原本还在轻声讨论的议事堂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风声偶尔传入。李儒向前倾了倾身子,目光锐利地看着张宁,追问道:“张鲁与姑娘素有嫌隙,当年姑娘父张角起义,张鲁虽未明着反对,却也未曾相助。如今他为何会托你前来求援?此事恐怕不简单吧。”

张宁苦笑一声,那笑容里满是无奈,她缓缓道出一段尘封多年的隐秘:“诸位有所不知,张鲁乃是先父张角的师弟。当年先父创立太平道,张鲁便是最早的信徒之一,后来因理念不合,才离开冀州前往汉中。先父起义失败后,张鲁携太平要术残卷入汉中,创立五斗米道,看似与太平道无关,实则是为延续太平道香火——五斗米道的教义,大多源自太平要术,只是换了个名头罢了。”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此事极为隐秘,除张鲁与我外,天下无人知晓。如今曹操伐汉中,名为讨伐‘逆道’,实则是为夺汉中,他想以汉中为跳板,吞并整个巴蜀,若让他得逞,下一步便是江东。张鲁知道侯爷您曾得太平要术真传,是如今天下唯一能与曹操抗衡之人,故而派我星夜兼程赶来江东求援。”

此言一出,议事堂内一片寂静,众人皆面露震惊之色。他们虽知成大器早年曾遇太平道高人,习得精妙的兵法谋略,却不知其与太平要术还有这般渊源。过了片刻,沮授率先打破沉默,他起身拱手,语气恳切:“主公,此乃天赐良机!若我军驰援汉中,一则可阻曹操取巴蜀,断其一臂,让他无法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二则可借机收服汉中,将阳平关纳入掌控,与江东形成‘东西夹击’中原之势;三则张鲁麾下有不少太平道信徒,若能善用这些力量,可壮我军声势,更能安抚汉中百姓。此乃一举三得之事,万万不可错过!”

贾诩颔首附和,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捻着银须道:“公则所言极是。曹操大军远来,从陈仓到阳平关,沿途多是山路,粮草运输极为困难,这是他的致命弱点。且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鲁军虽兵力不足,却熟悉地形,只要能撑到我军抵达,便可反败为胜。我军若以水军顺江而上,经柴桑入荆州,再走陆路入汉中,可出其不意击其侧翼。徐荣将军善于用兵,可为主力断后;华雄、张绣皆勇冠三军,可任先锋;周仓、廖化在汉中生活过,熟悉当地地形,此二人又是黄巾旧部,与张鲁麾下信徒有旧,可调遣自如。如此配置,胜算极大。”

李儒却微微摇头,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在上面划出一条从荆州柴桑到汉中的弧线,语气带着几分担忧:“文和之计虽妙,却需提防刘表。我军若主力西出,荆州的蔡瑁、蒯越素来与我江东不和,必趁机袭扰柴桑——柴桑乃江东水军重镇,若被袭扰,不仅会断我粮道,还可能引发江东腹地的动荡。不如分兵三路:一路由蒋钦、周泰率水军三万驻守柴桑,加固城防,防备刘表军偷袭;一路由陈长文、王景兴留守建业,总领青、徐、扬三州政务,安抚百姓,确保粮草军械的筹备与运输;主公则亲率马步军五万,以文和为军师,徐荣为行军总管,华雄、张绣、周仓、廖化为将,直奔汉中。如此内外兼顾,方可无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群当即起身拱手,语气坚定:“请主公放心,某与景兴先生定当守好江东,整顿吏治,督促粮道,确保粮草军械源源不断运往汉中,绝不让前方将士缺衣少食!”王朗亦起身应道:“青、徐二州平定已久,百姓安居乐业,某可坐镇徐州,安抚流民,同时监视袁绍旧部动向,若有异动,必第一时间禀报主公!”

成大器看着麾下众人各司其职、毫无推诿,心中豪气顿生。他深知,正是有这些谋臣武将的辅佐,江东才能在短短三年内从乱局中崛起。他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青铜虎符应声跳起,又落回原处,发出清脆的声响。成大器朗声道:“好!就依诸位之计!明日一早,大军在濡须口集结,午时扬帆起航!徐荣听令——”

“末将在!”堂外传来一声洪亮应答,紧接着,一位身着黑色铠甲的将领大步而入。这将领面容刚毅,铠甲上的鳞片泛着冷光,腰间佩着一把长刀,正是徐荣。他单膝跪地,双手按在地上,动作标准而恭敬:“末将恭听主公号令!”

“命你为征西大将军,总领马步三军,统筹行军路线与扎营事宜,务必于一月之内抵达阳平关,与张鲁军会师!若途中遇曹军阻拦,可相机行事,若事急,可先斩后奏!”成大器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末将领命!定不辱主公所托!”徐荣高声应答,声音震得堂内烛火微微晃动。

“华雄、张绣听令!”成大器转向堂下两位猛将。

“末将在!”华雄与张绣齐声应答。华雄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伤疤,是当年与孙策作战时留下的;张绣则面容俊朗,气质沉稳,手中握着一杆长枪,是西凉有名的猛将。二人皆单膝跪地,目光灼灼地看着成大器。

“命你二人各率一万精兵为先锋,今日午后便从建业出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清除沿途障碍,确保主力大军通行无阻,不得延误军情!若遇小股曹军,可就地歼灭,若遇大军,则坚守待援,不可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