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严、费观率领的三千人马也顺利地到达了敌军后方的粮草运输要道。他们埋伏在道路两旁茂密的草丛中,屏息凝神,等待着敌军粮草车队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虫鸣声偶尔响起。
不久,只见一队队满载粮草的马车缓缓驶来,押运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手中兵器紧握,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当车队完全进入埋伏圈后,李严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押运粮草的士兵们虽然奋力抵抗,但面对突然袭击,且成大器军队士气正盛,终究寡不敌众,很快便被击溃。李严命人将粮草尽数烧毁,熊熊大火瞬间燃起,照亮了整个夜空,浓烟滚滚直冲天际,仿佛预示着敌军的败局。
吴懿、张裔得知营地被袭、粮草被烧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吴懿怒不可遏,满脸通红,青筋暴起,立即整顿军队,准备与成大器决一死战,以雪此耻。而张裔则心急如焚,深知如今局势对己方极为不利,苦苦劝说吴懿冷静下来,另寻他策:“吴将军,此时出战,我军军心已乱,必败无疑。不如暂且退回成都,从长计议。”但此时的吴懿早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张裔的劝告,执意出战。
成大器得知敌军内乱后,心中暗喜,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他身披战甲,手持长剑,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向着吴懿、张裔的营地发起了总攻。战场上,鼓声雷动,号角齐鸣,震天动地。成大器的军队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比;而吴懿、张裔的军队则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在成大器军队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
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经过一番苦战,吴懿、张裔的军队大败,死伤无数。吴懿在混战中受伤被俘,尽管他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成大器的士兵生擒。张裔则在几名亲信的保护下,拼死突围,杀出一条血路,逃回了成都。
此役过后,刘璋的实力大损,成都的防御力量也变得更加薄弱。成大器的军队士气大振,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向着成都逼近。而成都城中的刘璋,面对成大器的大军压境,惶恐不安,如坐针毡。他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但众人意见不一,争吵不休,始终未能拿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朝堂上一片混乱,刘璋看着群臣,心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成大器的军队在距离成都城外十里处安营扎寨。此时,贾诩再次向成大器建议道:“如今成都城防虽弱,但毕竟城高池深,强攻仍需付出巨大代价。主公可先派人入城,向城中百姓宣扬我军的仁德,安抚民心;再对成都进行围困,断其外援,待其军心、民心皆乱之时,再发动进攻,必能一举拿下成都。”
成大器再次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立即派人携带大量的粮食和衣物,前往成都城周边的村庄,救济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士兵们挨家挨户地发放物资,耐心地向百姓们解释成大器军队的宗旨。同时,成大器还发布公告,向百姓们承诺,只要他们归顺,便会保障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予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举措很快便赢得了百姓们的好感和支持,许多百姓纷纷称赞成大器的仁德,在民间,成大器的名声越来越好。
小主,
在对成都进行围困的日子里,成大器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兵们严格遵守军纪,不仅没有骚扰百姓,还主动帮助百姓们耕种田地、修缮房屋。在军队的帮助下,村庄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对成大器的军队越发信任。
而成都城中的情况却日益糟糕,由于粮草短缺,物价飞涨,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饿殍遍地。城中的士兵们也因为长期被困,士气低落,人心惶惶,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终于,在围困了一个月后,成都城中的军心、民心彻底崩溃。士兵们无心作战,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盼望着成大器的军队进城,结束这痛苦的日子。成大器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向成都城。城墙上的守军早已无心抵抗,看到成大器的军队气势如虹,纷纷弃械投降。成大器的军队顺利地攻入了成都城,刘璋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开城投降。
至此,益州全境尽归成大器所有。成大器入主成都后,立即着手整顿政务,安抚百姓。他广纳贤才,任用能吏,在朝堂上设立求贤令,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投奔。他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耕种技术。在他的治理下,益州很快便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成大器感恩戴德,益州也成为了成大器逐鹿中原的坚实后盾,为他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