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波折暗生与冠礼之约

大朝会上的顺利,让燕丹和鞠武都松了口气,仿佛联燕伐赵之事已是板上钉钉。

燕丹甚至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巩固秦燕之间的“同盟”,为未来可能的大变局埋下伏笔。

鞠武更是老怀宽慰,觉得不负王命,或许真能为水深火热的燕国求得一线生机。

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或者说,是被近期嬴政日益增长的王权威信所迷惑,下意识地低估了那个依旧稳坐丞相之位、掌控着秦国实际行政运转的吕不韦的影响力。

嬴政年仅十七,尚未亲政。

他的意志固然重要,是最终决策的象征,但具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尤其是涉及出兵打仗这种需要调动庞大国家机器的事情,绕不开丞相府,更绕不开吕不韦。

朝会之后,吕不韦回到气势恢宏的丞相府,并未立刻签署发兵的命令。

他屏退左右,只召来了几位最核心、也是最具才智的门客,其中包括那位年仅十二岁却已名动咸阳的神童——甘罗。

吕不韦端坐案后,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是将朝会上燕国求援、秦王意动的事情简述了一遍,然后缓缓问道:“诸位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几位门客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应当趁机伐赵,扩大秦国影响力;有的则认为郑国渠未成,不宜大动干戈,当以稳为主。

争论之际,一直安静聆听的甘罗,忽然眨了眨他那双过于早慧的眼睛,清脆的童音在厅内响起:“丞相,学生有一言。”

吕不韦看向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甘罗,但说无妨。”

甘罗站起身,虽年纪幼小,却气度从容:“学生观丞相之意,似乎……并不愿此时对赵用兵?”

吕不韦不置可否,只是示意他继续。

甘罗微微一笑,稚嫩的脸上露出与年龄不符的自信:“学生以为,出兵伐赵,劳师动众,耗费钱粮,即便胜了,所得城池土地,亦需分兵驻守,消化不易。若稍有闪失,更恐损兵折将,动摇国本。实非上策。”

“哦?”吕不韦挑眉,“那依你之见,上策为何?”

甘罗昂首道:“上策乃不战而屈人之兵!学生愿为使者,出使赵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使其自愿割让城池、献出土地人口,以息我大秦兵锋!如此,我大秦可不费一兵一卒,坐收渔利,岂不比兴师动众更为划算?”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就连吕不韦眼中也爆发出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