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番外:李乂求完结评分~

枕刀 大白牙牙牙 5159 字 9个月前

番外:李乂

大燕朝国祚绵延两百六十七年,流豪杰辈出,有人擅兵法谋略,有人领诗坛画坛一时风『骚』,有人开创新的书法流派。

这朝代,也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话本最盛行的一朝代。

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就是一笔叫【时渡】的人,以一己之力,话本里写尽人世间七情六欲,略遍人世间爱恨恩怨。

史书没有记载下【时渡】的真实身份,后世无数书『迷』对他的身份多有猜测,一次又一次争执中,他们争论出了【时渡】的大致侧写:

他应当出身门,否则不可能详细写出当时的门风流生活,后世无数史学研究大燕朝的门,都去认真研读他的作品;

他应当才高八斗,否则话本里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流传于世的经典诗文;

他应当还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否则不可能将那种“想要触碰月亮又缩,想要靠近又只敢悄悄窥探月『色』”的遗憾情绪写到极致……

最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一定波澜壮阔,跌宕伏。

【1】

建元三十七年那场巨变彻底颠覆过人生的,除了卫如流,还有李乂。

——《题记》

【2】

十五岁前,他是李乂。

他有一『性』子不羁的父亲。

父亲李不言才华横溢,生『性』不羁,有士自风流的气度,受父亲的影响,李乂看着君子如玉,实际上也不喜欢死读书。

每到农忙时节,李不言带他去农庄里收割粮食,亲身体悟民生艰苦。

李不言指着那些地里劳作的百姓,他们每人脸上,都带着饱经世沧桑的痕迹:“民生多艰这四字,写书本上,就是单纯的一词。只有亲自走这田地里,才能做懂里面的学问。学识出众的官员比比皆是,能做懂这方面学问的官员不多,爹不希望你将来出仕后就忘了百姓。”

李乂用眼睛认真看着眼前的一切:“这就是爹给我取乂的原吗?”

李不言卷好袖子,走泥泞的田地里,头对李乂笑:“是啊。做官之人心中要是没有百姓,那只成为天下百姓的不幸。”

李不言还鼓励李乂和同窗外游学,哪怕他大半年不着也没,只要记得每月来信报平安就好。

“独寻飞鸟外,时渡『乱』流间。乂儿,人生当惬时还需好好享受,莫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李不言科举出身,年纪轻轻就高中士,平生极喜欢圣贤文章,也喜欢写话本。

李不言从不以自己的兴趣为耻,但身为是朝廷命官,李不言只能悄悄的写,还给自己取了奇怪的笔:【六笔】。

李乂一直都觉得这笔很奇怪。

再说了——

“李字是七笔,爹,你是不是数错笔画了。”李乂提醒道。

李不言拍了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你爹犯这么低级的错吗。我原本想取笔为七笔,但担心熟人认出来,干脆就把七改成了六。”

这解释,勉勉强强说服了李乂。

李乂是李不言的忠实读者。

李不言写好的话本,他总是第一看到的人。

闲暇之余,李乂为李不言画话本『插』画,还帮诗才平平的李不言想些诗句。

李不言总笑着说:“话本火了,为父的润笔费分你一半。”

实上,李不言写的那些话本不仅没赚过钱,还总是要往里面倒贴银两。

但李不言总是乐此不疲。

李不言是李乂见过的,最热爱生活的人。这样的人不容易钻牛角尖,可一旦钻了去,也比寻常人要难走出来。

一天,李不言从衙门里到,找到正书房里温习功课的李乂,用力攥着他的肩膀,激动说自己写出了一本别满的话本。

“为父的这本话本,一定能够垂青史!”李不言无比肯定。

李乂又无奈又好笑,作为一官员,心里想的不是靠当官治一方青史留,而是想靠写话本垂青史,这可真是……不过李不言高兴就好,就像李不言一直支持他的兴趣爱好一样,李乂也很支持李不言的兴趣爱好。

这本话本,李不言删删改改,写了足有大半年时间。就话本即将彻底成型前,李不言一不小心把话本手稿弄丢了。

不忍心看李不言就此志消沉,李乂陪着李不言找遍了每一可能的地方。这一找,就找到了詹府。

原来话本手稿是掉了詹府,皇长孙捡到了。

李乂站长廊尽头,看着前方的皇长孙。

他早就听说过皇长孙的,但为以前李不言都是外任做官,大半年前才调京城,所以这还是李乂第一次见到皇长孙。

有些人单是站那里,就让人觉得不负世间盛。即使从来都是天之骄子的李乂,都无端生出一种自愧不如的心思。

皇长孙手里握着话本手稿,应该正着失主来寻,就李不言要上前拿走手稿时,太子过来了。

没有弄清情真相的太子误以为这是皇长孙所写,将话本狠狠批评了一顿。

这也许只是太子随口所言,但对李不言来说,是晴天霹雳。

李乂不忍心再听下去,要走出去拿走话本,李不言死死拉住。

太子是君,他们是臣。

君上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君上说写话本是上不得台面的东,它就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要是李乂这时候走出去,肯定太子记住。

这种记住,绝不是么好。

所以那天,李不言和李乂站灌木丛里,眼睁睁看着太子批评几句后,随手将手稿丢了一旁的观赏湖里。

手稿吸饱了水,开始一点点往湖里沉下去。

就如李不言跌落谷底的心。

夜里吹了太久的冷风,李不言感染风寒小病了一场。病好之后,李不言不再提那本话本,而是重新创作了一本新的话本。

只是不知道为么,这本话本,连李乂这做儿子的都不能看。

直到李不言临终前,李乂才知道原——

李不言写的这本话本,有鼎鼎有的字:《桃花渊》。

它不是讲爱恨,不是讲情仇,而是倾注了李不言所有的恶。

李不言不让李乂看,是不希望自己的恶影响到李乂,不希望自己儿子心目中成为一面目可憎的人。

但恶念只是恶念。

这世间多的是凡夫俗子。只要是凡夫俗子,就七情六欲所困扰,就无法避免对一人、一件产生恶念。

李不言写《桃花渊》只是为了发泄这股恶念,李乂相信李不言心里绝没有半点要通过《桃花渊》来践害太子的想法,但有些情并不由人。

《桃花渊》还是泄『露』了出去,对太子的声誉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李不言一直希望能写出一本受欢迎的话本,但总是不如愿,如今终于如愿,李不言宁愿这只是一场梦。

《桃花渊》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有多大的冤屈,到底是有多绝望,才能『逼』得一国太子站祭台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自尽以证自己绝无过半分弑君杀父的念头。李不言不知道,李不言只能站人群中,目睹太子自尽的全过程。

人群喧嚣杂『乱』,李不言的世界天崩地裂。

没有人知道《桃花渊》是李不言写的,但李不言那颗原本潇洒不羁、淡看富贵的心束上了枷锁,蒙上了灰尘。

这件情过后,李不言大病一场,每晚上都陷入深深的梦魇中。

李不言没办法继续留京城,上书天子自请离京,前往偏远的南方地区做官。

再之后,李乂永远失去了他唯一的亲人。

【3】

临终前,李不言将所有的情告诉李乂。

李不言的葬礼上,李乂见到了父亲生前至交,江时。

江时风尘仆仆,依旧不掩满身气度。

江时是带着圣旨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