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度搜索soso在后世提到女儿节,人们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便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中秋又称月夕,起源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中秋节有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意思。看百度搜索搜搜不迷路
当然,说这么多,春秋所说的女儿节却不是后世熟知的中秋节,而是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同时,因为牛郎织女那美好的爱情故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少女们就会结伴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而前几日在书房里,她二哥杨春明说的女儿节,正是乞巧节的延伸。
每到节日,县城内外都会很热闹,春秋早就和杨春明约好要当天要一起出门,就连当天她要穿的衣服,都已经准备好,只等当日换上新装,出门游玩。
七夕节的时候有很多风俗,像什么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只不过她娘不在,春秋也没人管,这些儿需要“心灵手巧”的活计杨春明也没有要求,春秋自己乐的自在。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
换上一身飘逸的淡黄色裙装,春秋额间贴着细软,破天荒的用她娘留下来的胭脂水粉打扮了一下。
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系上同色系的发带,腰间别上做工精致的荷包,春秋对着镜子仔细臭美了一阵儿,方才走出院子。
此时,杨春明和李周二人早就换上了一身便装,手拿折扇,端坐在院子里的凉亭里等着春秋。
两人端着一副翩翩佳公子的排头,让跑出来的春秋看到后不断吐槽两人。
“二哥,李周哥哥,咱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