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杨坚:杨广到底是怎么亡的国?李渊又是怎么立的国?

第310章 杨坚:杨广到底是怎么亡的国?李渊又是怎么立的国?

【#怕你不够用,更怕你用不完#】

【网友回老家,在柴火房里发现一墙劈好的、塞的满满的柴火。

据网友说,这是自己爷爷去世前,提前给奶奶劈的。】

. . . . . .

评论区:

〖这才是真的浪漫满屋。〗

〖踏遍青山人已去,留下柴薪旺后人。〗

〖那男人老实巴交,虽然不是啥大富大贵的主,但也是脚踏实地之人,如果你喜欢,我就去和你妈说,让他来提亲就是。〗

〖我外公去世前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在堆柴,给我外婆留下了一面墙一样的木柴,他在最后的时间每天都坐在家门前,什么都不干只是坐着,看着面前的一切,他或许在回首自己这一生吧,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了,见不到自己爱的人了,我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爷爷: “不知道啊…我感觉得到,我能感觉的到,她从小就害怕拿斧头,我只能一直劈一直劈,我怕啊,我怕我劈的不够,怕她一个人要碰斧头…”〗

〖奶奶对无常说: “我家老头子砍得柴没烧完呢,跟你走不浪费了。”〗

大明,北平城外。

夕阳把山道上的碎石染成糖霜色,李木的鞋底正碾着一片枯叶转圈,远处乌鸦扑棱棱掠过老槐树。

“这么多的柴火,得值多少铜钱啊?”

“节约一点,能用三四年吧?”

“这家应该也算小有钱财吧?”

李木突然驻足,他眯着眼紧盯天幕,那上头正循环播放一墙柴火的画面,木柴垛垒得比北平城墙还齐整。

“? ? ?”

“砍这么多柴,得给地主交多少啊?”

“即便地主心善不要钱,那也挺辛苦的,你给自己家砍了一面墙,不得出点劳力,帮人家地主砍个四五面墙?”

李土用草茎剔着牙缝:“三叔公,有没有可能这山不是地主的,是官家的,不要钱?”

“你这孩子说啥胡话勒?即便是官家的,也不可能不要钱!”

三叔公的灰白山羊胡在秋风里抖成风中残烛,浑浊的眼珠突然迸出精光:“你小子喝多了榆树皮粥吧?洪武二十三年,张老六砍了官家一根杉木……”

李土辩解道:“后世人人都有地,自己种点树不成?”

小子话音未落,后脑勺就挨了记‘栗暴’,三叔公的指节敲在脑壳上的脆响,惊飞了草窠里打盹的野兔。

“种树?”三叔公笑得露出豁牙,树枝在空中划出个方圆,“你当是种韭菜?”

“你这孩子,地不种粮食去种树,你是不怕饿死?”

“那万一后世不止分地,还将山林……”

三叔公突然蹲下身,枯枝般的手指在浮土上画出阡陌纵横,“绝无此种可能,地还可以根据优劣程度,这家多分点,那家少分点,虽然不一样多,但种粮食的产量大抵是相同的。”

李二牛盯着地上鬼画符似的线条,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到的童谣——“洪武爷分田忙,东家得陇西得梁”。

李土正盯着脚边的蚂蚁正扛着饭粒往石缝里钻,只觉得这幅画面比三叔公画的田垄齐整多了,又听三叔公接着说道:

“可这山林怎么分?”

“这片山全是树,那片山全是竹,怎么分个平均?”

“即便是树,有的树给穷人做棺材都嫌硬,有的却树能给皇帝做棺材,这怎么算?”

“何况哪有那么多的山林给后人分?”

“后世开国之时有四万万人,每人分方寸大小的山林,到手一两棵树,有必要分吗?”

“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深山老林里有个百余口的人家就算多了,你总不能把人从大城市里往深山老林里迁吧?”

“难道把数片山都分给当地百余口?”

“不患寡而患不均啊……这山林只可能是官家的。”

“三叔公,你怎么懂这么多啊?”半大小子不解的问道。

“嘿,我虽然不识字,但好学,当年洪武爷给咱们分地的时候,我可是缠了宣讲官好几天,天天问人家问题。”

半大小子用树枝戳着蚂蚁洞,眼见着黑压压的蚁群涌出来,像极了蝗灾时的场景,回过神来,好奇的问道:

“人家就不嫌弃您烦,没让人把您打出去?”

三叔公捋着山羊胡,面露追忆之色,他仿佛又看见那个穿褪色蓝布袍的年轻人,在晒谷场用木炭画田亩图,那人的手指冻得跟胡萝卜似的,却把每块地的产量、赋税算得比老账房还明白。

“那位宣讲官是个好官啊,咱叫李木,你爹叫李火,你叫李土,这名字还是人家帮咱们一家取的,你以后有了儿子就叫李金,孙子就叫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