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的意识,在林薇辉光的辅助下,如同最精密的规则探针,在“锐化静滞”那近乎完美的死寂帷幕上细细扫描。寻找那外来的催化共振与静滞本身规则结合时产生的、理论上必然存在的微小“不谐点”。这需要将感知力凝聚到极致,在否定一切活性的环境中,分辨出一丝更加隐蔽的“非自然”痕迹。
过程如同在冰封万里的极地寻找一粒特定颜色的沙砾。韦东奕的意识承受着巨大的负荷,那极致的静寂不断试图侵蚀他的感知,将他的思维也拖入永恒的凝固。林薇的辉光紧紧环绕着他这缕意识的核心,提供着唯一的温暖与“存在”的锚点,抵抗着同化。
时间在规则层面失去了意义。不知过了多久,就在韦东奕这缕意识也即将到达极限,边缘开始变得模糊时——
他捕捉到了!
一个极其短暂、频率高到几乎超越常规规则感知范畴的干涉点!就在那外来的催化共振与本地静滞规则完成一次“锐化”协同的瞬间,会产生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规则“褶皱”。这个褶皱并非弱点,而是两种不同来源的规则力量在完美协作时,因本质细微差异而必然产生的、转瞬即逝的“信息冗余”!
就是它!
韦东奕没有丝毫犹豫。他早已准备好的方案瞬间启动。他没有试图攻击这个干涉点,那会立刻引来催化源的警觉和更强的反制。他做的,是如同最顶尖的病毒学家,将一段精心编制、高度浓缩的“微型悖论编码”,精准地“注入”了这个转瞬即逝的规则褶皱之中。
这段编码不包含任何攻击性,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自指悖论:“本段信息无法被完全静滞。”
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怪圈。如果静滞力量成功将其湮灭,则证明了其“可被静滞”,违反了编码内容,编码在逻辑上成立;如果静滞力量无法将其完全湮灭,则编码内容为真。无论哪种结果,都在这片追求绝对、纯粹的静寂领域中,植入了一个无法被消化、无法被兼容的“异物”。
“接种”完成!韦东奕的意识瞬间撤回。
起初,那片“锐化静滞”区域没有任何变化,依旧以恒定的速度缓慢扩张,吞噬着周围的规则活性。
但很快,变化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