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区域的规则结构内部,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自发性的“逻辑涟漪”。这些涟漪正是那段微型悖论编码被静滞规则不断尝试处理、却又无法彻底解决而产生的内在扰动。它们无法被催化共振立刻抚平,因为悖论本身就在抵抗这种“梳理”。
这些涟漪最初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存在,就像在绝对光滑的冰面上撒下了一把微尘,破坏了其完美的、可被催化共振完全控制的“纯粹性”。催化共振试图加强力量,抹去这些涟漪,但这反而激发了悖论编码更强烈的“自指”反应,涟漪变得稍微明显了一些。
扩张的速度,第一次出现了几乎无法测量的……减缓。
“有效!” 元诗人通过星语古树网络监控着该区域,意念中带着一丝振奋。
源头设计师们立刻记录数据:“确认‘悖论接种’方案对催化过程产生干扰。干扰效率目前低于0.001%,但证实了原理可行性。需要更高剂量或更优编码。”
然而,他们的乐观并未持续太久。
就在韦东奕准备根据初步数据,优化悖论编码并进行第二轮、更大规模的“接种”时——
那隐藏在规则深空未知处的催化源,似乎察觉到了异常。
并非直接攻击韦东奕或“悖论之心”,而是骤然改变了催化共振的频率和强度!
“锐化静滞”区域猛地一震!其内部那被悖论编码激起的细微涟漪,被一股更加狂暴、更加深邃的静寂力量强行压制、抹平!整个区域的静滞程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瞬间被推向了一个更加极端、更加接近理论极限的状态!
紧接着,一股无形的、纯粹规则层面的咆哮,以那片区域为中心,猛地扩散开来!